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正確使用緩蝕阻垢劑需結合劑量控制、加藥方式、水質監測等環節,以下是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:
明確應用場景:
鍋爐水系統:防止金屬腐蝕和水垢沉積。
循環冷卻水系統:抑制腐蝕、結垢及微生物滋生。
工業水處理:根據水質硬度、溫度等調整用量。
檢查水質:
測試水的硬度、pH、堿度、氯離子含量等指標,作為投加劑量的依據。
例如:高硬度水需增加劑量以螯合鈣鎂離子。
基礎用量參考:
鍋爐水:給水硬度<2 mmol/L時,每噸水添加100克;硬度每增加2 mmol/L,每噸水增補85克1。
循環水:按補充水量計算,公式為 X = (P × M) / 1000(X=投加量kg/h,P=濃度mg/L,M=補充水量m3/h)4。
示例:補充水量100 m3/h,目標濃度50 mg/L,則每小時投加5 kg。
動態調整:
根據水質變化(如濁度、電導率)和系統運行參數(如濃縮倍數)調整劑量,避免過量或不足。
投加位置:
鍋爐系統:在給水管道或軟化水出口處直接投加。
循環水系統:在集水池或補水管道中均勻加入,避免局部濃度過高。
加藥頻率:
連續加藥:通過計量泵或自動加藥裝置持續投加,維持穩定濃度。
間歇加藥:適用于小型系統,每日分多次投加,需攪拌均勻。
混合要求:
加藥后充分攪拌或循環,確保藥劑分散均勻,避免局部沉淀。
關鍵指標監控:
腐蝕速率:通過掛片實驗監測,碳鋼腐蝕速率應≤0.125 mm/a。
結垢趨勢:觀察水冷器換熱效率或試管內壁結垢情況。
微生物控制:配合殺菌劑使用時,需監測細菌總數(如≤5×10? CFU/mL)。
定期排污:
鍋爐系統每班排污一次(排污率5%~10%),循環水系統根據濃縮倍數調整排污量。
系統清洗:
若已出現嚴重結垢或腐蝕,需先進行化學清洗再投加緩蝕阻垢劑。
個人防護:
佩戴手套、護目鏡,避免皮膚接觸或吸入藥劑。
若不慎接觸,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,嚴重時就醫。
存儲要求:
存放于陰涼干燥處,遠離火源和氧化性物質(如漂白劑),避免兒童接觸。
應急處理:
泄漏時用沙土吸附并清理,禁止直接排入下水道。
過量投加:
可能導致藥劑殘留或絮凝,反而降低效果,需嚴格按計算劑量執行。
忽視水質變化:
季節變化、水源波動等均需重新檢測水質并調整劑量。
忽略協同效應:
與殺菌滅藻劑配合時,需注意加藥順序(如先加緩蝕阻垢劑,后加氧化性殺菌劑)。
低溫環境:
低溫可能降低藥劑溶解速度,需提前稀釋或延長攪拌時間。
高氯離子水:
需增加緩蝕劑比例(如含鉬酸鹽的配方),防止點蝕。
無磷配方:
若使用環保型無磷緩蝕阻垢劑,需適當提高投加濃度以彌補效率差異。
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里坦鎮石疙瘩村